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李向阳任信阳市潢川县谈店乡万营村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严格按照中央和河南省委统一部署,充分依托并发挥学校人才、智力等优势,强力实施教育、产业和文化扶贫,大力培育瓜蒌和香菇种植,使该村2018年成功脱贫,其脱贫攻坚经验被誉为“万营模式”。驻村结束后,李向阳在搞好本职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利用学院优势资源,不断孵化瓜蒌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河南境内许多地方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李向阳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的好书记”“瓜蒌书记”,用自己的一腔赤诚、满身汗水和永不疲倦的奋斗构筑着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田园牧歌梦想。
依托师院人才优势开启智慧扶贫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李向阳认为,只有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勤劳致富的队伍扩大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而“治愚”信阳师范学院最具人才和智力优势,因为学院所有教职员工都是为开启智慧而服务的。
万营村是省级贫困村,地处潢川县东北部,距离县城近3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被当地人成为“潢川的北大荒”,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
当时,万营村希望小学杂草丛生,全校只有3名老师,6名学生,学校濒临倒闭。李向阳先后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资金近50万元,修缮教学楼,增添设施,美化校园,从信阳师范学院选派30余名高年级大学生到万营村支教,自筹资金设立发放第一书记助学金,奖励给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孩子。
李向阳还动员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孩子们捐赠书包、棉衣、文具、画笔、体育用品等,信阳瑞泰混凝土有限公司捐赠太阳能热水器、信阳元洲装饰公司和信阳金洋厨具厂捐赠了150床太空棉被、河南滨湖印务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生活学习用品……群众看到了希望,纷纷把孩子从县城、乡中心校和外地转回本村读书,学生人数从6人一度增加到220余人,学习成绩提升至全县前列,在经济上一年就为全村群众节省近百万元教育费用开支,极大提振了全村干群脱贫攻坚的信心。
治愚仅限于培养学生是不够的,关键还有村民,开办农民讲堂是最佳途径。学院扶贫工作队先后邀请特色农产品种植、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法制、水产养殖等方面的10余位专家、教授走进万营村农民讲堂,举办讲座20余期,为万营村群众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和涉农政策法规,培训群众1500余人次。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万营村干部群众代表先后到安徽、湖南、江西、江苏等地的特色高效农业区、知名涉农企业、示范种养殖基地实地考察,开阔视野,更新发展观念,寻找脱贫项目和致富门路。
面对乡村文化匮乏的困境,李向阳从信阳师范学院邀请舞蹈、太极拳老师教万营村群众学跳广场舞,学打太极拳,邀请一大批大学生和文艺工作者到村慰问演出,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效改变了喝酒、赌博、吵嘴、打架等陋习。村民聚集在一起,谈论更多的话题是如何抓住机遇,早日脱贫致富。广场文化不仅活跃了农村生活,而且增强了农民文化自信,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信阳师范学院智力扶贫初见成效,得到新闻媒体热切关注。《河南日报》在2016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连续三次报道了信阳师范学院开展智力扶贫的典型做法,光明网、搜狐网、网易、《信阳日报》等媒体也先后以《智力扶贫开启农民“智”富门》、《“农民讲堂”助力智力扶贫》、《潢川县举办“农民讲堂”帮助贫困农民奔小康》等为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集中师院资源优势决胜产业脱贫攻坚
“要想是农民从根本上脱贫并致富,必须依靠产业支撑,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根本之策、长远之计。”李向阳认为,信阳师院拥有生命科学学院、茶学与食品学院、商学院等涉农学院以及孵化中心,具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巨大优势,这是很多脱贫攻坚工作队和社会团体所不具备的。
在搞好信阳师院处级单位与万营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李向阳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并咨询相关专家,决定引进带领全村群众种植瓜蒌、香菇、奇特水果等特色高效产业。
栝楼又名野葫芦,果、皮、仁、根都能入药,仁和根又可食用,是高效经济作物。2016年4月,万营村种植200亩栝楼,委托浩东农场统一经营管理。当年丰收,栝楼籽和栝楼皮销售一空,每亩产值达8000元,全村103户贫困户首次分到了400元的栝楼产业分红。2017年万营村栝楼种植面积600亩,综合收益在40万元左右,每亩综合效益超过1万元,这是种植水稻收入的20倍,贫困户王磊、李同现家仅靠此项收入当年一举脱贫。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纷纷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亩以上,万营村贫困户户均年增收上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市县30多个贫困村种植瓜蒌上万亩,总收益达数千万元,使上千户群众靠此脱贫,带贫成效显著。
2016年10月,经过艰辛努力,李向阳争取到的九龙春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香菇基地精准脱贫项目正式投入生产。该项目共占地232亩,总投资1260万元。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协议,每个贫困户每年可获香菇基地固定分红5000余元;不少贫困户被优先录用进入香菇基地务工,每个劳力年收入上万元。2016年底,贫困户每家都领到了半年分红3525元;2017年上半年,每户又领到了1550元分红。
为了不撒胡椒面,集中利用21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成立万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造占地200亩的金瓜奇果乐园和万龙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引进奇瓜异果10余种,2018年群众实现纯收益分红合计达到50万元。先后争取整村推进、交通桥梁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两委”办公条件,修建文化广场,使万营村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李向阳与村党支部书记一班人抢抓机遇,多方争取产业基地等项目、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10月成功申报并获批了160万元的河南省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2017年争取省派第一书记专项资金55万元,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万营村在李向阳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底全村实现整体脱贫。他的精准扶贫做法被有关农业专家称为精准脱贫的“万营模式”。其工作经验总结《智力扶贫开启农民“智”富门》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河南卫视、《河南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效应。
融合师院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
万营村脱贫后,2018年2月,李向阳不再兼任驻村第一书记,但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分析说:“大多扶贫产业仅利于一个村、一个区域,要想是一个产业实现利农民、利地方、利国家的三利目标就离不开产业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产业化。在3年扶贫实践中,我发现瓜蒌在我国北部种植面积较少,且市场需求和使用价值较高,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再加上扶贫实践优势和学院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之路,一定大有可为!”
在信阳师范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发挥多学科协同互补优势,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学科链,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试验示范站、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工作站等)等融合发展,瓜蒌产业化孵化就是信阳师范学院重点扶持的示范点之一。有了尚方宝剑,李向阳开始了瓜蒌产业扩张“四部曲”。
一是依托社会资源成立龙头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立足大别山,辐射全河南,扩大瓜蒌种植面积。李向阳和他的团队成员风里来,雨里去,开封兰考、新乡封丘、商丘民权、许昌襄县、南阳内乡、平顶山叶县……中原大地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在近百个贫困村推广瓜蒌3万余亩,群众实现增收6000余万元。同时,不断加大瓜蒌籽、瓜蒌油、瓜蒌饮料、瓜蒌根粉等系列产品研发加工力度,拉长产业链,加大产业附加值。
二、依托学校资源,建立起庞大的“瓜蒌服务天团”。作为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向阳先后动员12名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博士、教授组建了专家服务团,定期赴潢川县等地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选派8名优秀博士参加博士服务团,挂职县级产业集聚区科技副主任和企业科技副总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先后选派23名科技特派员对接产业需求,到各个瓜蒌种植及进行指导,兼顾涵盖茶叶、水稻、水产养殖、家畜养殖、食品、食用菌和中药材等领域,助力产业发展。
三、依托学院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动员师生围绕智慧农业、产品深加工、互联网产品销售等卡点环节进行科研关,研发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实现技术集成与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优质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研发瓜蒌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断创新成果,为瓜蒌产业化发展注入科技因素。5年来,李向阳指导的金瓜奇果创新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屡斩大奖,先后获包括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一等奖、最具市场潜力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余个,李向阳个人还荣获2018年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依托师生资源搞好产品促销。发挥生命科学专业优势,动员学院各方面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消费销售。仅2020年,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消费贫困地区农产品金额累计超过10万元,为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牵头成立电商服务平台,组织师生开展直带货;同时,开发学院资源,与各大销售平台、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签署产品销售协议,为众多种植大户锁定订单。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李向阳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全国新农村建设风云人物”“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时奖励嘉奖个人”“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信阳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2021年5月,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在李向阳的领导下,生命科学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猛。引进高层次博士40余人,使生命科学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化率排名全校第一;近5年共获批国家自然基金28项,应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处于全校前列,学院先后获批包括河南省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等在内的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立项。
“向阳花开朝向党,以智扶贫创辉煌;为党育人铸师魂,矢志不渝勇担当”。这首描写李向阳书记的打油诗在信阳师院师生中广为流传。李向阳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忠诚和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脱贫不是终点,振兴又踏征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取得优异战绩的李向阳书记,马未离鞍,缰不松手,乘着新时代浩荡东风,满怀激情、意气风发,驰骋在在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采访手记:造访信阳的短短三天,李向阳的人格魅力、职业操守、为民情怀让我们倾倒,他时时事事处处都在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杆比照自己:对工作无怨无悔、对乡亲和蔼可亲、对同事亲如兄弟、对生活激情澎湃。他让我们禁不住思考生活的本意:是万家灯火的希冀、是家长里短的温馨抑或是世界大同的富足?
每个人都如一颗流星注定要从天空划过,关键是我们能否留下温暖他人的夺目光辉。李向阳用自己的赤诚、坚韧和奉献给许多人带去幸福和感动,他用实践和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奉献自己,温暖他人;为民服务,毕生追求!(刘同伟 李海领 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