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开始前,库主任向全校老师讲解演练方案,预设演练场景、确认人员分工、梳理演练流程,明确各环节各点位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的处理方法。何校长宣布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正式开始。
此次活动由王华老师担任解说,重点演练两种情境:
发现体温异常的学生,由执勤教师用手持红外线测温仪对学生进行第二次体温测试,如还异常,由执勤带班长郭校长用手持红外线测温仪再次测量,确定体温异常后,执勤老师将学生带到观察室。
朱登奎主任为学生加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用水银体温计再次测量体温并询问学生姓名、班级、父母电话、身体状况,初步甄别发热原因;同时电话询问家长学生身体状况,以及近14天有无与确诊病例、疫区返许人员接触史,有无外出史或聚集发病现象。
经过询问,如果学生无接触史、外出史或聚集发病现象,通知家长接回就医并做好电话跟踪随访。如果学生有接触史、外出史或聚集发病现象,朱主任立即对学生进行隔离,然后与张校长汇报情况,张校长先与中心医院帮扶医生李金勇联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进行科学处置,送往定点医院或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通知何校长并电话联系家长。何校长上报给校本部金校长。学生离开校门口之后,立即通知后勤组织消杀人员对隔离观察室、安全通道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学生到校后依次走进自己的班级。在学校里,学生可以选择继续佩戴口罩,也可以摘下后,折叠好放在自己准备好的专门存放口罩的袋子里。此部分演练共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晨检
早上,老师和同学们走进教室,首先是开窗通风,班主任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卫生及精神状态,并及时把“晨检”这项工作记录在“班级疫情防控工作记录表”上。
第二个环节:课间四件事
每一节课下课后,班主任提醒学生做好课间四件事: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上洗手间、洗手、喝水。这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对学生的一个卫生习惯的培养。
第三个环节:大课间
大课间,班主任老师会对班级学生进行第二次体温测量。“大课间开始,首先是全体学生在教室内做眼保健操,这时候第一、第二班主任一位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另外一位使用手持红外线测温仪对学生进行第二次体温测试。班主任在测温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体温异常(37.9摄氏度),马上把学生带到教室外,再次测量体温,为学生加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询问其情况后带学生到学校观察室进一步问诊(师生要保持1.5米的距离),并电话通知朱登奎主任和张淑娟校长。
根据学生有无接触史、聚集发病的情况,严格依据情境一的处理方式进行。另外如发病学生确认疑似需停课,张淑娟校长到教室安抚学生情绪并组织学生分散到操场,班主任通知其他学生家长到校接学生回家隔离观察,并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离开教室后,张淑娟校长立即通知后勤组织消杀人员对教室、走廊、通道等场所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整个演练过程中,人员配合默契,流程操作规范。演练结束后,何校长对演练活动进行梳理总结与问题反馈,及时查漏补缺,并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更明确且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