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河南首页

地 市: 郑州 | 洛阳 | 开封 | 平顶山 | 焦作 | 安阳 | 濮阳 | 信阳 | 南阳 | 鹤壁 | 济源 | 周口 | 驻马店 | 漯河 | 商丘 | 三门峡 | 许昌 | 新乡
首页 > 经济 >

河南襄城:十年风雨,走出一条“刨金”路
2022-06-06 19:25:00   来源:河南新闻图片网   责任编辑:关潼

查看原图
  本网讯(张培 袁金艳)“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我每亩地能收1300多斤。”6月4日,襄城县姜庄乡石营村,种粮大户屈俊兴激动地说,他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承包并托管农田1200多亩。
  
  “苦过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金贵”
  
  今年61岁的屈俊兴,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代。为了挣工分,从小屈俊兴就要下地干活儿,割麦子、拾麦子、用瘦弱的身躯扛起120斤重的麦子,那时,屈俊兴就想,要是有能够扛麦子的工具该有多好?遇到青黄不接时,家里的粮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粮食的金贵,工具的重要性,就在那时深深地埋进屈俊兴幼小的心灵。屈俊兴多么渴望,能有那么一天,自己用最省力的工具,种植一大片土地,每顿饭都能让家人吃得饱饱的。
  
  终于迎来了包产到户时代,屈俊兴一家分到3亩土地,一年耕种下来也能吃饱,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村里不断有人外出务工挣钱。那些年,迫于家庭条件,已经成了家里顶梁柱的屈俊兴,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影响。想着种地不赚钱,他便暗自盘算起找大钱的法子。起初,他做了木匠,靠着手艺逐渐攒下了“第一桶金”,他便用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拖拉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拖拉机属于“稀罕物”,靠着这台拖拉机,屈俊兴做起了运输生意,眼看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可1990年因一次意外事故,屈俊兴欠下大笔债务,为了还清债务,屈俊兴变卖了所有家当。
  
  “当时就想把债还清,找个踏实点的活儿做。”那时屈俊兴连出去打工的路费都没有,村里也没有挣钱的活儿,只能靠种粮来维系生计。“只要有碗饭吃就行。”小时候饿过饭的屈俊兴说。
  
  可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家里的开销逐渐增加,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2000年,颇有商业头脑的屈俊兴投入1000多元钱,带着家人开了村里的第一家商店,“家里刚好在十字路口,而且当时周边几个村都没有商店,没有竞争,生意很红火。”忆起当年的繁荣,屈俊兴脸上满是笑意。
  
  可即使在生意最忙的时候,屈俊兴也从未产生将土地租出去的念头,他说:“苦过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金贵,才懂得‘端自己的饭碗才稳当’的道理。”
  
  “种粮之路坚定不移”
  
  商店生意越来越好,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商店的营收也在下滑,屈俊兴未雨绸缪开始寻找其他出路。
  
  当时,屈俊兴感受到了国家对农业在不断重视,国家对种粮户有补贴,种植粮食有保障,并且随着外地用工需求的加大,不少村民举家外出打工,撂下不少土地,“种粮!”屈俊兴下定了决心,还萌发了做大种粮规模的念头。
  
  2012年,屈俊兴承包了70余亩土地种植小麦作为自己开启农业之路的第一步,当年小麦的收成平均每亩800斤。种植小麦的成功,使屈俊兴对自己的农业之路充满信心。
  
  2015年屈俊兴成立襄城县俊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大了种植规模,承包加托管600多亩农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升级种植设备,统一育秧、耕种、防治等。当年,屈俊兴承包的土地平均每亩小麦产量达到了1000斤。
  
  随着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的扩大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完善,屈俊兴为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之路,不断招收人员,引进先进技术,购置了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自走式喷灌机、自走式打药机、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十余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屈俊兴还经常参加县里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逐渐成为了一名掌握专业种植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种粮技术越发纯熟,种出的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面对未来,屈俊兴信心满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这给了我们种粮人最大的信心。”
  
  像屈俊兴一样的种粮大户在襄城大地上还有很多,作为不离乡、不离土、懂科学、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他们将继续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关潼 】

相关图集